工作動態
5月28日,第五屆“全民愛豚月”活動正式啟動。本屆活動以“愛豚之城,跨越江?!睘橹黝},聚焦科技賦能、保護出海、全民參與三大方向,為全球瀕危小型鯨類保護貢獻“中國方案”。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等政府部門代表,科研機構、清凈守護長江公益平臺企業代表等,以及國際組織各界嘉賓近200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長江江豚保護的新路徑,推動中國生態保護經驗走向世界?;顒佑芍袊茖W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共同指導,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主辦。
活動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在講話中指出,2025年,長江十年禁漁迎來中期關鍵節點,長江魚類資源保護取得良好成效,長江江豚自然種群數量止跌回升。這一成果充分印證了長江“十年禁漁”的深遠意義與價值,也充分體現了科技創新在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通過“江豚保護出?!庇媱?,水生所江豚保護技術體系和國家的保護政策及全民公益教育等“一攬子行動計劃”正在向東南亞等國推廣,我國作為世界第一水產大國,科技賦能漁業助力長江“十年禁漁”的中國經驗也將繼續引領全球漁業的方向。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李水彬在講話中強調,禁漁政策是保護江豚的“關鍵一招”,湖北省已聯合多部門開展江豚野化放歸試驗,積極推動長江江豚“保護技術出?!?,為亞洲及南美瀕危小型鯨類保護提供新選項?,F場,一段江豚在武漢城區江段躍出水面的視頻引發熱烈掌聲,印證了“江豚重返城市”的生態復蘇趨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梁瓊介紹了我國長江江豚保護技術體系研究與“江豚保護技術出?!钡囊饬x:實現“監測—遷地—繁育—野化—回歸”的技術全鏈條閉環,是為長江江豚保護添加了一道新的安全繩。她表示,第五屆“全民愛豚月”會匯聚各方力量,將共同推動長江江豚“中國經驗”為世界小型鯨類的保護作出貢獻。
活動現場,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聯合聯想集團發布“追豚2.0”計劃,宣布以創新科技助力全球瀕危鯨豚保護。該計劃將整合人工智能、水下聲學監測等技術,構建長江江豚動態數據庫,并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棲息地修復、聯合監測等經驗支持。
“從唐代詩人筆下的‘晴日江豚拜浪生’,到今日江豚重返武漢城區江段,武漢與江豚的共生故事跨越千年?!蔽錆h市正式發布《共建“愛豚之城”倡議書》,宣布將長江江豚打造為城市文化IP,并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體系。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課題組提出,江豚兼具生態價值與文化象征意義,可成為連接自然保護與公眾參與的紐帶。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建國表示,武漢已成立“江豚保護專班”,將推動“城江?!比S生態場景建設。
水生所邱建松博士作了題為《航運對長江江豚晝夜節律影響的機制》的報告,介紹了水生所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通過數千小時的聲學監測,首次揭示了航運活動對江豚晝夜節律的深層影響。這項研究,為“黃金水道”如何與“微笑天使”保護和諧共存提供了科學標尺。
“全民愛豚月”憑借創新的科普模式與跨界協作機制,榮獲 “湖北省十大科普活動”稱號,已成為長江生態保護領域的標桿活動品牌。本屆“全民愛豚月”將從愛豚之城——武漢出發,以“愛豚之城 跨越江?!敝黝}陸續走進洪湖、石首、銅陵、南京、珠海等等6大“愛豚之城”,開展科學考察、江海鯨豚直播、科普進校園、中外高層對話等系列活動,以此引發全社會更廣泛的關注、參與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