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本報訊 “我國有兩種轉基因作物拿到安全證已經超過五年,但品種審定一直未能進行,原因比較復雜,其中一個因素是相關主管部門分工不夠明確、有一定程度的利益沖突、社會公信力不足?!比珖f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趙進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建議:成立獨立于農業部的國家轉基因生物安全監審機構。
轉基因技術是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將期望的目標DNA片段導入到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改善該生物的性狀,在農業生產中,可以培育高產、優質的新品種。2017年5月,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發布報告稱,2016年全球共有26個國家種植了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1.851億公頃,創歷史新高。排名前5的國家種植面積占到全球91%,3個為發展中國家(巴西、阿根廷和印度),2個為發達國家(美國和加拿大),中國排在第8位。
在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性一直爭論不休,導致轉基因技術推廣緩慢。
在趙進東看來,同其他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是中性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與否取決于所轉入的基因和轉入方式。因此,轉基因安全不能泛泛而談,必須根據具體的轉基因生物個體。根據國際幾大權威機構論證,經過科學評估、審批的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風險可控。
“導致社會輿論不信任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國的評價體系?!壁w進東說:轉基因生物安全性評價的體系必須盡可能完善、公正、透明,才能消除人們的顧慮。
目前,我國的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評價和管理由農業部負責。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九條的規定,設立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以下簡稱“安委會”),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工作。同時,農業部設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工作。
趙進東認為,這種管理體系需要改革。首先,有兩個主體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工作,在普通市民眼里是不明確的;其次,一些安委會的專家從事轉基因研究工作,其成果有潛在商業價值,會影響大眾對評價結果的認可度;最后,農業部既負責作物增產,又負責安全評價,這種利益沖突也是導致兩種轉基因糧食作物拿到安全證卻未能進行品種審定原因之一。
為了剝離評審過程中的利益沖突,進一步優化轉基因技術的管理,趙進東建議成立“國家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局”,行政上獨立于農業部,全面負責轉基因生物的研究和安全評價評審,農業部根據其評審結果進行品種審定等程序。同時,將現有的安委會改為專家委員會,提供專家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