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本報記者 韓天琪
20多年前,國家“西部大開發”決策的主要舉措之一是“西電東送”。為此,在水能資源豐富的長江上游,先后修建了二灘、三峽、向家壩、溪洛渡、錦屏一級、瀑布溝、亭子口等大型水庫。特別是2012年2月發布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2012—2030年),在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規劃了若干水電站,一個接著一個,形成梯級開發。
新水電逐年增加會給水域生態帶來何種影響?長江上游實施生態修復面臨哪些嚴峻問題?長江上游水域生態修復的重要區域和關鍵措施是什么?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文宣一一做出解答。
《中國科學報》:長江上游水電梯級開發給水域生態帶來了哪些影響?
曹文宣:水電工程的修建使長江上游由河流生態系統變為近似湖泊的水庫生態系統。
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河流流速顯著變緩;水深增大(在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水量較大的河流修建的梯級電站壩前水深一般是50—100m左右,深的達200m以上);泥沙沉積,使水的透明度增加;水溫層化,深水處常年低溫,水庫下泄水水溫滯后,底層溶氧亦相應減少;餌料生物組成改變,原來在河灘礫石上生長的著生藻類和底棲無脊椎動物消失,浮游生物大量滋生;魚類群落結構顯著改變,由于棲息環境在水庫內消失,原有的裂腹魚類、類、高原鰍類等在水庫內不能生存,而適應緩流或靜水環境的鲌類、鲴類以及人工放流的鰱、鳙等魚類在水庫內生長良好。
《中國科學報》:在近似湖泊的水庫生態系統內有可能對特有魚類進行保護嗎?
曹文宣:高壩大庫修建后,水域生態系統改變,原來在庫區江段生活的特有魚類的棲息生境已不復存在。因此,對于特有魚類的保護工作,是不可能在梯級開發的河段內實施的。
我國幾十年來修建了不少大型水電站,現在仍在繼續修建。對于特有魚類保護問題一直是將精力和經費花在了過魚設施和人工放流上,不斷折騰,耽誤了寶貴的時間,使一些物種得不到有效救護,瀕危程度加劇,同時又造成了資金浪費。
建立特有魚類人工繁殖場,向水庫內投放特有魚類的幼魚,不但不能起到保護作用,反而是害了它們。因為水庫內缺乏它們的棲息生境。為捕撈人工繁殖用的親魚,又加重了對特有魚類的傷害。
二灘、瀑布溝等水庫每年放流特有魚類的幼魚已持續多年,至今仍未見到在水庫內有成熟個體形成自然種群,表明放流沒有效果。
《中國科學報》:在您看來,長江上游水域生態修復的重要區域是哪里?
曹文宣:長江上游的特有魚類有124種,分別分布在不同的河流或河段,它們是上游魚類的代表性物種,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
在上游的金沙江、雅礱江和大渡河等水能蘊藏量較大的河流修建梯級大型水電站后,這些特有魚類的棲息地已大部分喪失甚至完全消失,已經不能繼續在原河段生存。
在目前的情況下,要保護這些特有魚類,在這些已建高壩大庫的河流中難以實現,只有從一些與上述梯級開發河流相連的支流著手。因為在這些支流內,原來就生存有與相連通干流相同的特有魚類,只是由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序的小水電站開發破壞了支流的水域生態,使它們生存條件惡化。建議首先在青衣江、安寧河、水洛河和藏曲進行生態修復。
對這些分布有較多特有魚類的支流進行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將整個支流水系的小水電站全部拆除(小支流上游的蓄水水庫除外),恢復河流原來的自然流態,建立自然保護區,使適應于這種生態條件的魚類得以正常生長繁衍。
這將發揮巨大的生態服務功能,不但能維持原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特有魚類,還有凈化水質、美化景觀、便利灌溉、調節氣候等功能。
現在長江上游的一級支流赤水河,就是一條自然流淌的生態河流。 赤水河分布有魚類160種,其中長江上游特有魚類46種。赤水河魚類種類組成與長江干流和金沙江下游的魚類組成相似。原來在金沙江中、下游繁殖的長薄鰍、中華金沙鰍等魚類,受向家壩電站阻隔,已進入赤水河產卵;2018年也發現草魚在赤水河繁殖。
將來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干流段的水溫、徑流過程等生態因素受上游不斷增多的梯級電站疊加影響,可能更加不利于魚類繁殖,屆時赤水河的物種保護作用將更加凸顯。
《中國科學報》:您認為支流生態修復的關鍵措施是什么?
曹文宣:長江上游支流兩岸階地發育,農林業較發達,人口密度較大,城鎮也較多。為了民眾的健康,需要有清潔的水源。四川省和重慶市的國土面積僅占全國的6%,但人口占全國的9%左右,眾多的大小河流,孕育了富饒的天府之國。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序的水電開發,在這些支流上修建了不少引水式小水電站,使河流斷斷續續脫水干涸,河流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生態服務功能喪失。應當對這些小水電站對生態系統的破壞程度進行回顧性環境影響評價,其對生態造成的損失,應當給予生態補償。
過去人們對河流的生態服務功能的價值嚴重低估,對水電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流于形式。對長江上游河流生態服務功能的運行機制,應當開展深入的研究。
比照赤水河生態河流的自然狀態,將這些河流中所有水電站全部拆除,清理河道,恢復河道自然流態,實施全面的生態修復工程。然后將整條河流建立自然保護區,充分發揮自然河流凈化水質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服務功能,使一些瀕危的上游特有種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這是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的“以自然恢復為主”條文的重要舉措。
除了較大支流外,在一些匯入大水庫的支流,如三峽水庫的支流大寧河,也可將支流內的小水電站拆除,為一些產漂流性卵和在流水中產黏石性卵的中、小型魚類提供繁殖場。